吳巨圣:海工不是解救中國船廠靈藥
2013-08-22 08:05:48 來源:阿思達克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挪威船級社(位置 聯系)(DNV)大中華區海事咨詢部總經理吳巨圣表示,目前中國海工裝備落后新加坡、韓國約10到15年,切入海工高端市場需要國家級的戰略和政策來支持整個產業的發展。
吳巨圣在第四屆中國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技術裝備論壇上指出,從船廠來看,中國海工裝備的訂單數量是位居第一,是韓國的4倍,但是訂單金額卻是韓國的二分之一。去年中國交付的金額超過韓國,但并非意味著中國已經領先,而是因為韓國在生產比較高端昂貴的設備還沒有交付。
吳巨圣強調,海工裝備不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大的市場,也不是解救中國船廠的靈藥。
在造船業形勢低迷的背景下,海工裝備制造(一般指包括海上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輔助船只、海上生活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等在內的一系列產品)表現相當搶眼。中船協統計稱,上半年我國共承接各類海工鉆井平臺訂單24座/艘,合同金額近55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約為54.2%、41.2%,而2012年全年中國承接的各類海工訂單(海工輔助船除外)為30座(艘),其中鉆井平臺(船)13座,價值不過80億美元,僅占全球的13.3%。
海工裝備的異軍突起,源自造船主業虧損背景下的船企“一窩蜂”地涉足這一領域。據《國企》雜志報道,目前,包括中船集團、中船重工在內的造船央企,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金海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在內的大型民企均已發力,甚至江浙地區一些規模不大的船企也以聯合生產的方式進軍海工市場。